HORIZON將不定期的推出『A chat with designer』的系列訪談,邀請各地傑出的華人設計師來聊聊設計、生活的中心思想,在輕鬆的一問一答之間,分享他們的職涯規劃或創業心得,相信可以藉由這一系列的專訪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新視野。第一篇首發就找來了目前定居在瑞典的台灣設計師 - 陳 宏銘。
IMG_0021.jpg  


身邊的朋友都叫他『小宏』,他也是筆者自大學時代的學長、好友。小宏的樣貌總像是個稚氣未脫的高中生(即使已經當了爸還是很像學生..),但他不論在校園或職場上的表現都是成熟且創意十足,他多元的興趣觸角也是設計的泉源與觸媒。多年前他毅然地離開了當時品牌風潮正熱的 BenQ 明基電通,與妻子一起到瑞典留學念設計研究所、順利地發展自有品牌,也多了個可愛的女兒『暖暖』,小宏的生活及事業都一點一點的累積、成長,他的品牌也已穩定地在各式的通路銷售,每年也固定赴米蘭或歐洲各處參展。HORIZON帶大家一起來和小宏聊聊,談談他這幾年所累積的心得,相信對於有心想要赴北歐留學或是創業的朋友,都會受益非淺。



當初是甚麼樣的機緣讓你決定結束台灣的工作而前往瑞典就學?

其實原因很單純,因為當時BenQ有很多前輩都有留學的經驗,想想自己也老大不小了,如果沒有馬上出去留學,大概以後變成老骨頭之後也沒什麼機會和體力出國讀書。所以也沒想太多,很快的就辭職,準備之後的托福跟申請學校。之後很幸運的申請到了瑞典國立藝術學院konstfack,一間瑞典歷史悠久的藝術設計學院,由於人數少所以平均每一位學生都可以享受到不錯的資源。
另一方面就是我很喜歡北歐簡約而且重視素材的設計文化,讓我很想去一探究竟。還有,免費的教育也是超大的誘因,不過很可惜...從2010年之後非歐盟國家的留學生都要繳全額的學費了。總之因緣際會之下,就這樣待了下來。



可否聊聊瑞典人與台灣人在生活思維上的不同?

瑞典是一個社會民主主義國家, 這一點反應在思考模式上根本的不同,例如說,開會的時候會花很長的時間討論取得共識,一旦取得共識之後就會很踏實的推行。一般來說是件好事,不過有時候總覺得辦事很沒有效率。另外一點是階級的平等,不管是董事長或是哪位位高權重的人,都不會有什麼距離感,就算是有優越感也會盡量隱藏,露出親和的一面(但仔細看還是可以看的出來不同)。再來就是對於生活的態度,放假是理所當然的事,不像台灣的的員工有時需要低調點放假,甚至是犧牲休假上班。基本上,要在七月八月辦好一件簡單的事可能要花很久的時間,因為大家都去鄉下小屋或是泰國度假去了,只剩下電話答錄機理你。



經過幾年下來的嘗試與努力,就你在海外創業的心得,是不是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?

一言難盡阿,這個部分有很多層面可以聊的,不過因為我目前也都還嘗試,所以不見得觀點都正確,但多多少少可以當做參考: 大致上來說,不管在哪裡做設計,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是什麼,先想清楚如何接觸到客戶,經營模式必須先確定再來多做嘗試。例如說,設計作品偏概念或藝術的人,要找的對象可能是就是藝廊經營者而不是製造商,所以之後的作品就要儘量找藝廊合作策展之類的。
簡單的來說就搞懂供與需的問題,不然設計再好而沒有需求也是枉然,不過反過來說也行,設計一個好東西自然而然就會有市場需求。這跟先有雞跟先有蛋的問題其實差不多,那個先並不重要,重點是吃不吃的到(通路鋪貨跟利潤回收)。另外就是一些學校沒教,但卻又非常重要的事,像是產品安規與貨運法規,甚至像歐洲稅制等等,這些都需要花時間繳學費去了解,這是每個做設計兼製造所必須經歷的一段學習之路,如果只是做設計服務或藝術的話就單純多了。
 


你的品牌作品多半具有一定的北歐識別,對應你自己原本的台灣背景,你怎麼去看待自己的設計取向?
 
我記得有一次在台灣吃流水席,吃到尾聲收攤的時候,看到一個人將鐵板凳反過來然後將垃圾袋套在上面,就成了一個大型的垃圾桶,那時恍然大悟! 我想如果真的有所謂的台灣文化的話,應該就是說這種隨處可見的生活小點子吧,而不是什麼古老中國的工藝樣式。可能是因為以前台灣資源缺乏,必須養成想辦法利用手邊現有的東西創造新價值的習慣,這種簡單直接且門檻低的應用方式,其實還蠻符合當時DROOG草創時期的理念,一種有品味的寒酸(笑)。

我想我多多少少受到了這邊的生活型態影響吧。 至於有沒有北歐風格? 我其實沒有去特別注意,主要影響我對外觀的設計還是回歸到合理性的層面上,例如結構如何更簡化? 比例大小、功能與外型是否呼應? 如何節省材料...等等。或許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列下來之後,所得到的結果就會很接近所謂的北歐風格吧? 不過話說回來,我也一直在調整我的想法,所以漸漸的在作法上也會有些許改變,我想過一陣子大家自然會看得出來的吧,敬請期待!
 


相信海外的生活體驗對你的想法有許多的改變,是不是也會鼓勵台灣的設計人也多向外發展呢?

是阿,將觸角延伸出去總是一件好事,辦展是一個方法,以家具或生活用品設計來說,我比較推薦米蘭的小型衛星展、斯德哥爾摩的green house、還有倫敦的tent,這幾個C/P值較高,有較多的工作及媒體報導機會,整體水準相當高。至於語言的問題可以不用太擔心,有些日本設計師英文很糟,也是義無反顧的跟你聊。辦展覽的目的不外乎是找客戶、媒體曝光,藉機宣傳品牌及設計理念,在展期中觀察目前的市場趨勢,開放自己的心胸去拓展人脈。絕大部分的學生或是設計工作室都是靠這種模式經營,當然競爭也是相當激烈,如果有心想去試看看的話,可以花一年的時間先去看展覽,了解大致的情況跟水平,再來做進一步的思考跟計畫會比較好。另外網路也是一個很快的途徑,有些時候網路媒介效果不比實體展覽遜色。Dezeen 或是 designboom都不錯,都可以試試看。 
 


宏銘近期的作品『Favorite Thing』是一盞有趣的吊燈,渾圓寬大的玻璃燈罩裡頭,可以隨意放入你所珍愛的小物,讓每一盞吊燈因為置入的物品而有不一樣的光影和樂趣。這個簡單且富有生活美意的作品,也受荷蘭前衛設計品牌DROOG的親睞,成為DROOG網站上的販售商品(buy it here)。

7_favouritethingschenkarlss.jpg

7_lampa3klar.jpg

  

『Bird Light』是他品牌草創時期的熱賣作品,簡單的鳥形金屬飾片兜住燈泡後,就像是一隻盤旋半空的鳥,連灑下來的光影也變得生動有趣。

3_dsc03333.jpg3_birdlight02.jpg


『Platevase』則是多用途的花器,兩層的盤位可以有多樣的盛放選擇,中央的容器可以插花或是點上一盞蠟燭,即使空無一物的擺在桌上也成了一個簡單美麗的擺飾器皿。

5_platevasechenkarlsson.jpg5_img1569.jpg


最後謝謝小宏的經驗分享,一起期待未來可以再看到他更多的新作發表。

191292_10150119776588679_584668678_6400939_76440_o.jpg  


【延伸拜訪】

宏銘的個人網站 Hommin

Chen Karlsson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fehoriz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